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

華小樂理節美術節不重要?

11月30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
和一名初中一學生閒聊,她剛開始學習鋼琴,對學習樂理和五線譜深感吃力。閒聊過程中我才驚訝發現,原來她在小學期間都沒上樂理課,笛子和樂理作業都買了,可惜只上了幾堂,接下來的日子,老師都是用樂理節的時間教其他科目。

我再問其他中小學生,原來除了樂理節,大部分美術節也是用來教導其他科目,幸好體育節還是讓學生離開課室去體育,只是臨近考試前夕的體育節被用來複習。很可悲的是,這種情況不會在國小發生,這又說明了什么?

我突然間感到很慶幸,因為小學時有上樂理和美術,離開小學那么多年,我還記得所學的樂理,還能夠使用笛子吹奏歌曲。我目前又能以我的美術知識賺錢,真的很感激當時的美術與樂理老師。


言歸正傳,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

就因為UPSR檢定考試裡面沒有樂理和美術,所以大家都認為不重要?這兩堂課都可以被犧牲,用來教導其他UPSR有應考的科目吧?

華小校方也是為了應對現代家長對孩子成績的嚴格要求,才出此下策吧?對追求績效的華小家長,不會反對校方這么做吧?

除非把這兩個科目都列入UPSR必考課,到時候華小必然極度注重美術節和樂理節,對不對?
前陣子政府不是說是注重歷史課嗎?請問正副教育部長,是否會重新檢討,繼續把美術、樂理列入小學教科?或只是讓華小有選擇性放棄這兩個科目?

還是干脆把所有UPSR沒有應考的科目都放棄?反正沒有考試和分數,注重績效的家長都不會鼓勵孩子注重吧?

其實,不是一個馬來西亞不注重美術和樂理,只是華社不大注重吧?難道讀書就真的只為了拿“A”?難道除了文字和數字,就沒有音樂和創意的藝術?如果樂理和美術都不重要,難怪我國的藝術行業(尤其是華社)那么可憐了!


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content_new.asp?dt=2010-11-30&sec=forum&art=1130fc07.txt

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

一種華校才有的怪現象?

11月18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
強制華小生家長捐建校基金?相信這事件會繼續惡化吧?一直鼓勵華教的馬華公會,應該不會再沉默了吧?接下來的日子,總會有些相關的大人物站出來說一些話吧?

可能最惹人反感的事,就是強制捐錢,竟然是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被准許。我國是不是真的有相關法律,強制人去捐錢?如果要強制性,那還算是“捐”嗎?

可惜現在沒有補選,不然國陣政府也許會再次許下選舉承諾,說如果國陣勝利,會撥款多少萬給該華小?如果沒有選舉,撥款給華校的光芒也許也就沒那么引人注目吧?

國小應該不會發生類似事件吧?為什么國小就不會有類似事件?如果事情不能解決,讀華小就注定要付出比別人多,會否有更多貧苦家長被逼把孩子送去國小就讀?難道華教在“一個馬來西亞”里注定那么坎坷?


不知道在閱讀此文的讀者,你們是否也有類似本人的經驗?

本人也是華校生,小學二年級開始,學校每年都會給每名學生一張籌募建校基金的募捐卡,然后學生就要向各自的家長、父母的朋友去募捐,不少學生甚至在街上向陌生人募捐。

當時校方還會實施各種獎勵方式,學生募捐到多少錢,就會送水瓶、送書包等等禮物,以示獎勵。每隔幾天,校方還會在學校佈告欄上,列出每個年級每一班所籌獲的數額,班級之間無形中掀起一陣競爭風氣,大家都在比賽看看哪一班籌得最多錢。

以上種種出現在華校的現象,感覺上是否很不健康?不知道這么多年來,有沒有進步和改善?這種只會出現在華校的怪現象,難道就是流傳萬代的傳統?華校還要再繼續窮多少代?


http://www.chinapress.com.my/content_new.asp?dt=2010-11-18&sec=forum&art=1115fc08.txt

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

公務員是否都要重考歷史?

11月14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如果歷史課不及格,就不能得到文憑。

請問,如果這個政策實行了,數年后打回原形,在這期間因歷史課不及格而失去文憑的學生,不是很無辜?難道又要犧牲幾年的白老鼠學生,來證明這個政策成功或失敗?

相信大家都有類似經驗,覺得歷史沉悶、沉重,很難明白,也很難記住太多人名和年份,歷史老師仿彿在班上催眠大家,如果要溫習,總放在最后一課。可惜大家都要讀歷史和考歷史,因為教育局規定。
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如果自己認為那是好的,就應該先留給自己,不是嗎?如果政府認為歷史課非常重要,首相應該以身作則,帶領一眾部長再考一次SPM歷史課,如果有人不及格,馬上革職,直至歷史課考到及格為止,好不好?

為什么之前的政府都不重視?以前的政府很注重理科,但也不會實施類似的政策啊!
突然很有興趣知道,每一屆的正副教育部長,當年的SPM歷史課拿到怎樣的成績?也很有興趣知道提議、策劃和贊成這項政策的人,他們的歷史課成績又如何?

如果要實施此政策,請問目前在各政府源流大中小學、學院任職的教務人員與職員的SPM歷史若不及格,是否會要求他們重考?是否又應該落實新政策,日后競選國州議員的參選人,都規定要SPM歷史課及格,否則喪失參選資格,這樣才能彰顯我國政府多么重視歷史課,對不對?

歷史是有它的重要性,每一個科目都是,如果要刻意提升它的重要性,真的要好好處理。如果處理不好,到時候就是很大的傷害。
有沒有聽過這么一句名言?

“人類唯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到的東西,就是原來人類從來就沒有從歷史中學習到什么。”

最后祝福“一個馬來西亞”里需要面對SPM的學生,希望他們吉人天相。

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

這是個沒學校假期的時代?

10月31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像往年一樣,在學校假期來臨前,忙著籌備兒童生活營,通過營會讓孩子放下平時沉重的讀書壓力,放鬆心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相聚玩樂,並離開父母幾天學習獨立。

可是參與的孩子,一年比一年少,越來越多家長給的理由是學校有補習(特別是華文小學),所以不能參加。

有的家長還說假期補習班是強制性,其實這一點我很質疑。我覺得教育部給校方的指南,應該不會強制學生上假期補習班吧?也許不同的學校會有不同制度?
聽到一名家長說,原來學校家教協會最大的收入,就是假期補習的入息,這是真的嗎?

補習的存在,和正規教育的存在價值屬于對立吧?補習行業越旺盛,家長對補習的依賴越強,是否意味我們的正規教育有問題?如果單靠正規上課不能有好成績,請問我們的教育是否是生病了?

不知道現在的補習班是不是越來越好賺?這么多年來,家長付了不少錢,補習班老師都賺到不少吧?如果正規教育做得好,我國將會少了這種花費和入息的經濟?

每個人都期待假期到來,孩子們都會期待學校放假吧?如果假期變得和平時上課一樣,那還算是假期嗎?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類似調查,看看有多少名華小生在假期時,沒有上假期補習班?又有多少名華小生,是沒有補習的?
學校假期浪費時間?

也許有家長認為孩子在假期裡,都浪費時間看電視、玩電腦、上網等等,所以很認同假期學習班?

當家長說孩子的假期是浪費時間,試問家長自己的假期難道不是在浪費時間?又有多少名家長願意在自己的假期進修?

如果現在讓你返老還童,變成現代的可憐小孩,出生在一個天天讀書補習,沒有學校假期,也不能對學校假期有期待的時代和國度,你要嗎?

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

車禍有甚麼好看?

9月18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平時順暢的道路,突然塞得異常誇張,但又很無奈的被困其中動彈不得,除了無法預料要等多久的等,就沒有其他選擇?

當車子再向前駛進,開始看見救護車的閃亮燈,才知道是發生了交通意外。當自己再經過車禍現場,看見人潮洶湧的圍觀,就好像是什么大人物登場吧?現在不是農曆七月,我看見的那些人群,應該是人吧?

很多人把車子停放在一旁,下車圍觀。我真的百思不得其解,心裡就不斷的思考,車禍真的有那么好看嗎?馬來西亞常年都發生不少車禍,難道他們都不曾看過車禍嗎?

他們沒有穿警察制服,也沒穿救護人員的衣服,更加不像是記者。從他們事不關己的表情看來,也不像是車禍傷者的家屬。再從他們袖手旁觀交頭接耳的肢體語言看來,很難察覺他們有協助的意願。

為甚麼要站在那裡?

如果說是出自一顆關心,真的很難從他們的行動上看得出來,他們對這起車禍有什么貢獻?除了令到交通阻塞更加的嚴重。

為什么他們要站在那裡?是因為好奇嗎?還是有什么目的呢?他是否們想看看車禍中遭殃的是否是自己的親友?還是關心車禍的車牌號碼,會否成為明天彩票的幸運號碼?還是想趁火打劫?

記者會去訪問那些目擊者吧?有機會不妨也訪問下,那些圍觀者,到底是什么緣故會對車禍那么多著迷?也希望有心理學專家能夠解釋下,喜歡圍觀車禍者是一種怎么樣的心理?

車禍有什么好看?不知道誰能夠提供一個可以讓大部分人接受的合理答案?

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

人民到底要甚麼?

6月13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
減少補貼,意味增加消費,政府為了省錢,就讓人民多花錢?這是什么道理?一般大馬人民,入息都不算多,且許多人民都面對入不敷出困境,突然間增加開銷,人民能不憤怒嗎?

減少補貼后,政府也許會有更多可以運用的錢財,但所有企業也會受影響,如盈利減少,甚至會轉盈為虧,可能有些企業為了生存,解僱員工或實行減薪制度。即使是一間實力雄厚的公司,在增加成本下,僱員薪水肯定不會提升,后者要如何抵銷通貨膨脹的打擊?說到最后,人民還不是最大輸家?

國陣政府不知道人民要什么?

人民到底要什么?不就是希望安居樂業那么簡單?如果政府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,不知道這個政府還能執政多久?

如果政府取消土著特權,將會承擔怎樣的后果?肯定引起所有土著不滿吧?相同道理,如果政府取消補貼,受影響的是全國人民,相信屆時政府要承擔的后果,會更大吧?

308政治海嘯,不多不少都和之前汽油漲價,還有連帶性的百物騰漲有關,也許國陣政府一直都不認同這點吧?或許國陣政府可以繼續減少補貼,來印證這個說法的可信性。

為何民聯不敢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撈取選票,對人民許下承諾,如執政中央就永不減少補貼?如果一個政府不能好好管理好國家財富,是不是應該下台,讓另一個政府取代?

人民到底想要些什么?很簡單,就是希望可以安居樂業,不要太多經濟衝擊和壓力。這個要求對政府來說,算很沉重嗎?

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

議員退黨,選民學到甚麼?

5月24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308后為何有那么多退黨議員?在下一屆大選前,還會有多少位退黨的議員?

其實,離開自己原本政黨的議員,雖然沒正式加入敵對黨,但成為親敵對黨的議員,在選民心中,兩者有分別嗎?今天親這個陣營,明天親那個陣營的議員,還可以是選民心目中德高望重的YB嗎?

曾有退黨議員講過,大選時人們投選的是他們個人,並非投選給政黨,所以堅決不辭職重選。

當他們講這些話時,有否顧慮到選民的感受?可能人民當時並不打算把票投給他們原本的黨,只是選民更加不想把票投給敵對政黨吧?選民真的心甘情願接受,中選后被委任的議員退黨嗎?

我們等著看下一屆大選來臨時,這些說人民是投選他們個人的退黨議員,敢不敢真正以個人名義再參選?敢不敢再次面對自己選區的選民?

他們有沒有在參選時的宣傳稿中,說明自己是以個人名義參選?他們當時有沒有向選民說,不要為了政黨的緣故,把票投給他們?參選的候選人啊,是否真的需要好好表明自己的立場?

議員跳來跳去的事件一再發生,選民從這些事件上學到些什么?選民有權利投選被委任為地方代議士的候選人,卻沒能力阻止這個被自己投選出來的人變節,是不是很無奈?選民有什么是可以做的?不知選舉委員會有什么建議給選民?

不知有沒有選民敢以選民身分,挑戰有黨籍的候選人,公開對選民許下“絕不退黨”的承諾?甚至要求候選人寫下公開給該選區選民一封,有法律約束力的辭職信函,承諾退黨后,任由選民決定他的去留?

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

馬華的未來會如何?

4月8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雖然馬華黨選投票的只是馬華黨代表,作為國內第二大政黨,誰做總會長都對整個國家和華社帶來一定影響吧?其實,馬華領袖是否擔心下屆大選?在黨爭時,可有顧及人民感受?

馬華黨爭的故事,在過去一段漫長日子,佔領報章不少頁數,這種現象好嗎?馬華成立的宗旨是為華社服務,但在過去一段日子,馬華給各界的印象仿彿都在忙黨爭!

候選人可有向全體人民或整個華社宣言過什么(如華社大方向之類的宣言)?如果華社感受不到馬華關心他們,華社還會關心馬華嗎?誰還會支持和祝福馬華?

故事發展到今天,可以說已告一段落嗎?國陣精神講究的就是團結精神,團結和分裂是反義詞,兩者能夠並存嗎?黨爭形成的黨選,在黨選后,可以化分裂為團結嗎?

有爭,就必然會有輸贏吧?勝者留下,敗者是否會離開?離開了又是否會自立新門戶?馬華的勢力又是否會被分化?其實贏了后,中選者有什么益處?對國家對華社又有什么好處?有沒有想
過,黨爭后最大的輸家,始終都是馬華本身?

經過那么多事后的馬華,接下來的路要怎么走下去?又能夠怎么走下去?

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

納美人與大馬原住民

4月2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震撼全世界的電影《阿凡達》,仿彿給了觀眾很多思考空間,有人想到人類的自私和殘酷,有人思考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,老馬想到911事件可能也是一部電影等等。

這部世紀之作給我的思考,就是潘朵拉星球上的原住民納美人,一群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的民族──納美人讓我聯想到我國的原住民。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感覺,就是雖然我們都住在同一個馬來西亞,感覺上我們往往把他們給遺忘了。我們之間的距離很靠近,感覺卻很遙遠,為什么會這樣?

其實,處于一個馬來西亞文明世界的我們,對原住民瞭解多少?誰又會真正關心他們?政府、媒體和教育部是否有什么方案,來拉近我們和原住民的關係?

政府有哪個部門為原住民而設立,特別處理和幫助他們?教育部、衛生部、鄉間發展部等等,每年對原住民扶助的預算有多少?所做的事工又有多少?

相信旅遊部和原住民有聯繫吧?因為常見帶領遊客參觀原住民部落的行團。
請問又有多少個原住民從政?

容許我分享一名同事的親身經驗。同事幾年前到高原旅遊,回程坐旅遊巴士下山時發生意外,巴士衝破大路欄杆,直駛到距離大路約200尺的山谷,幸好有幼樹阻檔巴士衝勢,不過當時的情狀也非常艱險。

所有乘客都受傷了,都在呼天叫地,但救援人員很難進入這個山谷,進行槍救行動。突然有幾條粗麻繩綁住了巴士,為了防止巴士再度滑落到更深的山谷,大約有六七名原住民前來救援,只有熟悉地形的他們,能夠在這種山谷裡救人!

原住民屬于一個馬來西亞的子民,我們是否要從新思考我們和原住民之間的關係?

http://chinapress.com.my/content_new.asp?dt=2010-04-02&sec=forum&art=0402fc10.txt

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

從災難學到什么?

1月31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海地大地震,生靈塗炭死傷無數;兩年前的四川大地震,大家記憶猶新吧?沒想到災難電影《2012》去年年尾才上映,真實版本馬上就在海地上演了。

在這些天災中,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?地球發怒了,是要環保了?

誰敢保證這些天災不會發生在馬來西亞?我們是否都做足預防天災的工作?現在到底有什么有關的天災探測工作長期進行著?不知環境部長可有答案?

目前我國是否有能力面對無情天災?我們是否需要認真思考,有什么是可以學習的?又有什么是應該做的?學校和媒體,是否要更積極灌輸人民關于天災和逃命的知識?

還記得我國某大型體育館在沒發生地震下坍塌的新聞嗎?四川發生地震時,因許多建築物都是豆腐渣工程,造成很多人罹難。如果地震發生在大馬,誰敢保證我們的建築物不是豆腐渣工程?不知道現在的工程部長,可以像他的前任三美威魯般,拍心口說國會不再漏水那樣,保證我國建築物絕對安全?

是否一定要等到悲劇發生了,才來怪責誰誰誰?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人類文明嗎?

趁天災還沒有降臨之前,應該做好可以做的準備,並且還要珍惜地球和自己身邊的親人。

祝福海地的人民,但願他們可以早日重建家園。


http://chinapress.com.my/content_new.asp?dt=2010-01-31&sec=forum&art=0131fc09.txt

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

檳城旅遊部尚需努力

1月19日 - 中國報「全民聊天室」

剛和外國的朋友遊歷了檳城,外國朋友稱讚在機場的出口或一些旅遊點,都可索取到檳城地圖,反而KLIA索取不到,我們還在喬治市乘搭過一次免費的冷氣巴士。

雖然比起其他州屬,檳城已經很努力推動旅遊業,但依然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,例如機場的電話亭,電話聽筒都不見了,難道這是國際機場應該看到的現象?

外國的朋友在旅遊書籍上知道有“戰爭紀念館”這個地方,為何在檳城索取到的地圖裡都沒有介紹這個地方?我們乘搭的德士司機還自願逗留在那裡,等我們參觀完后載我們到另一個旅遊點,因為在“戰爭紀念館”幾乎搭不到德士。其實這是一個蠻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地方,怎么不重點推薦呢?

許多乘載遊客的三輪車都蠻受老外歡迎,車伕都是年老的前輩,還能講幾句英文和老外交流。看見某些車伕晚上是睡在自己的三輪車裡,感覺很坎坷,檳城政府有沒有做什么來幫助這些促進旅遊業的孤苦老人呢?

最大的疑惑是乞丐問題,許多旅遊點,特別是寺廟,都看見不少乞丐。檳城不是國內貧窮率最低的州屬嗎?外國遊客又會怎么看待我國?單純憑善心施捨,可以救助到這些乞丐嗎?寺廟當局對此沒意見?出現乞丐怎么說都不是健康的社會現象,檳城政府是否繼續對乞丐問題視而不見?

不知下次帶外國朋友遊歷檳城時,以上的疑問會不會有所改善?

http://chinapress.com.my/content_new.asp?dt=2010-01-19&sec=forum&art=0119fc10.txt